当前位置: > 炒股技巧 > 投资策略 >

集体的无意识与逃命行动

时间:2014年01月24日 14:56:17  来源:未知  
集体的无意识与逃命行动
    《炒股的智慧》这本书我很喜欢,里面讲到这样一个故事:

从前有一个惯偷,很有本事。 

他的儿子长大了,找个什么工作呢?儿子想和父亲一样做个惯偷。父亲一想,子承父业,挺好!于是带着儿子开始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次实习,到一个富豪家里去偷东西。进去以后,儿子正在“卷包会”,不料这时,父亲突然大呼“有贼”,随即逃之夭夭了。面对整个府里一片“抓贼”声,儿子急中生智,立刻躲在衣柜里学老鼠咬木头的声音,人家一开柜门,他冲出人群就跑,然后把衣服脱掉裹上一块大石头扔在池塘里。众人急着在池塘里捞尸体的时候,他翻墙跑回了家。

回家后的儿子当然把老爸好一顿埋怨,谁 知父亲很欣慰地说,你已经学会了偷窃最重要的一课,逃命!学会了逃命就成功了一半。

想想还真是,只要不被抓住,那么偷得到偷不到,偷得多偷得少,都不很重要。假以时日,肯定会出道的。关键是学会逃命,把命保住了,成功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。所以说,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。

股市上的“逃命”很重要,只有不被人家“逮住”,不被“套牢”,不发生重大的亏损,财富才可能不断地壮大起来。就好像滚雪球,掉下来的雪不能比沾上去的还多,重大亏损就像忽然掉下一大块雪来,长此以往,别说越滚越大,足球滚成乒乓球也说不定。

所以,几乎是从有股市那天起,就有了止损的说法,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,止损日益成为铁律。从华尔街到世界各地,只要是个投资人,无不把止损奉为圭臬。

但奉为圭臬是一回事,能够严格做到止损是另外一回事。十个人一赚两平七个亏,股市几百年都是如此,今后几百年恐怕也不例外。看来,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止损,没学会“逃命”。

说起逃命,想起了《动物世界》的镜头,当一头豹子袭击一只羚羊的时候,周围的羚羊都死命地逃跑,而豹子死盯住一只羚羊,追赶、撕咬,消耗对手的体能,最后把体力不支的对手变成盘中餐口中食。

而人却不同,在遭遇集体屠杀的时候,很奇怪地表现出“束手就擒”、“引颈就戮”的心态,如同屠宰场的牺牲品,失去了丝毫的野性。想起战国时的长平之战,由于赵括的“纸上谈兵”,赵军大败,四十万降卒被秦军主将白起坑杀(也就是活埋)。四十万人就算埋下去人均一平米,也要占地六百多亩,四十万人怎么就这么乖乖地被敌人赶到坑里,再活活地填上土?就是砧板上的鱼还要蹦几蹦呢!四十万人,在冷兵器时代没有火炮炸弹,敌我双方实力并不差很多。赵军还是七国中很强悍的军队,四十万人总可以和敌人拚一拚吧?倘有哪位不甘为“俎上肉、砧上鱼”的将领振臂一呼,四十万人齐动手,可能结果就大不一样———纵然不免一死,可总不至于落个如此悲惨窝囊的结局吧。

或许是心存侥幸,以为敌人不可能把四十万人都杀掉,或许是想有这么多人陪自己一起死,也就认了?除此之外,想不出还有什么原因。

股票投资者似乎也有些类似。当自己的股票暴跌时,似乎还想想是不是要跑,别人的股票暴跌时,也会想想自己的股票该怎么办。但当整个市场暴跌的时候,就表现出一种集体的无意识,有四处打听消息的,有聚在一起揣摩缘故的,有相互探讨“亏了多少”,闹个“大家差不多”的心理平衡之后,开始一厢情愿地期待反弹的,但就是没有几个割肉出局的。连续几根大阴线往往表现为集体的无意识:不作为。

这种集体的无意识不作为,又源于什么心理状态呢?是以为“法不责众”?但股市恰恰就是“责众”的,十个人里七个赔,不是“责众”是什么?是觉得反正大家一起赔,心里就平衡了?但心里再平衡自己也是赔钱的呀?

而且,在市场暴跌的时候,外界信息也表现出迷迷糊糊的特征:或者消息面真空,或者虽有利空,但市场评论往往诠释为“影响不大”,接下来还会给出 “下跌是为了涨得更高”,或者“三天之内将有报复性反弹”一类的“宽心丸”,一番云云之后,大家伙儿也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。如此这般,人们反反复复地赔钱,历史一次又一次重演。

有时候把投资者解释成羊群心理,但羊群是不会坐等集体屠戮的,会逃命,会挣扎。

尤其是在个股高位或者指数高位的时候,更要作好心理上逃命的准备。可能无意识不作为的表现源自心理上的准备不足。如果是比较成熟,有职业水准的投资者,一般会作好心理上的准备,他们的操作就不是“逃”,而是“撤”,有计划、有步骤、分批分期地“撤”,那就又上了一个层次了。

在市场比较敏感的时候,尤其要作好心理上的准备,一旦大事不好,一看大势已去,赶快逃命。好在,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,逃命是容易的,几个键一敲,几分钟就完成了。不必像大资金那样,一旦困住,很难出来。

说起来,逃命,也容易,也不容易。 

关于我们 | 版权声明 | 意见建议 | 网站地图 | 友情连接 | RSS订阅 | 广告联系 | 诚聘英才 | 联系我们

Copyright © 2014-2015 About cg84. 炒股巴士网版权所有